穿上“盔甲”后,他们尝试续写新人生

信息来源:本网 时间:2024-05-20 作者: 字体: [大] [中] [小]

  初夏午后,阳光有点晃眼,河源市和平县残联门口,骆美新拄着拐杖,头不停地往外探。

  一个多月前,省残疾人文体与康复辅具中心的假肢矫形师、矫形器装配师来到这里,为骆美新和其他肢体残障人士进行了脚型的测量、取型。从那以后,他跑了三趟镇上打听,“省里的医生来安装假肢了吗”?

图片2024年3月末,广东省残疾人文化体育与康复辅具中心前往河源四个县,开展残疾人假肢矫形器适配活动。

  在我国,像骆美新这样的肢体残疾人的数量有1700多万。假肢和矫形器,可以给他们重新生活的支撑和力量。但好的辅助器具,不仅造价不菲,如果装配不慎,还会变成患者的“刑具”。

  广东的辅具适配补贴政策,让更多人拥有了与身体贴合的辅具,也让他们有了新的“盔甲”,可以在一个陌生框架里,尝试续写新的人生脚本。

  重新学习行走

  在女儿眼中,61岁的骆美新犟了一辈子。他患有糖尿病,医生叮嘱不能喝酒,但他总喜欢呼朋唤友,一天三顿地喝,加上种种并发症,脚肿了起来,骨头发生了病变,最终不得不截肢。从此,他见人就抹泪。

图片61岁的骆美新第一次做假肢,矫形师帮他取模。

  这天,终于到了调试、安装假肢的日子。老骆穿上新买的黑皮鞋、擦得锃亮,西裤熨得平整妥帖,灰蓝色Polo衫光滑细腻,如蓝色湖面泛起粼粼微光。

  在矫形师钟正科的帮助下,骆美新的一截右腿穿上了起支撑作用的圆柱形接受腔,再将接受腔嵌进假肢中,塞进鞋子里。

  “会不会太紧、太高?我帮你调一下。”“放松,别害怕,关节先锁住了,不会摔倒。”钟正科鼓励老骆站起来,一点点帮他调试假肢的松紧、受力点和倾斜角度。由于他的新皮鞋前后跟有高差,调校出来的效果可能不好。在钟正科的提醒下,老骆的女儿赶紧跑到县城,买来两双健步鞋。爱漂亮的老骆第一次穿上平底的鞋子。

图片老骆的女儿赶紧跑到县城买来两双健步鞋。老骆穿上平底的鞋子后,使用假肢起来更加舒适了。

  借着拐杖的支撑,老骆缓缓站起来,盯着陌生的右脚,兴奋又好奇,抬起又放下。

  站起来只是第一步,距离能真正行走,还要付出许多努力。

  “就像婴儿一样,重新学习行走。”付艳鑫说,穿上假肢之后,走路从用脚底板受力到用残肢受力,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这,会感觉变紧变痛。患者还要克服心理的恐惧不安,学习不依靠支撑,掌握平衡。

图片在矫形师钟正科的帮助下,骆美新尝试使用假肢走路。

  在康复训练机构里,如何用假肢走斜坡、爬楼梯、踩单车、上跑步机,都有针对性训练。回家之后,患者也要再适应热闹的场景、不平整的路面等等。恢复快的话,3至6个月大脑就能重新适应假肢的存在,达到人腿合一。

图片等习惯了用假肢走路,老骆很开心又能到处去找自己的老友叙旧了。

  等习惯了用假肢走路,老骆又能到处去找自己的老友叙旧了。说话间,他的手机又响了,“喂!我装好假肢啦!”他兴奋地向朋友报喜。

  曾经稀松无奇的日常,如今在他眼里,就像新假肢一样,得好好呵护。

  脚上的踏实感让他找到方向

  被生活重重抛出轨道的,还有河源市龙川县的陈若。

  陈若19岁起就辗转在家具厂、电子厂工作,还学过一年多的厨师,之后又跑起了货运,每天不是在路上,就是给商铺派发联系卡片。在他的词典里,没有焦虑和迷茫,他一心望着前方,期盼着能多拉点货,多赚点钱。

  意外发生在3年前的5月,他拉着满满一车家具和陶瓷出发,在佛山和肇庆交界的高速上,通行不大顺畅,总是走走停停。一个不留神,他刹车不及,货车狠狠地撞进了前车底部,车挡和货架压在他的腿上,随后他昏迷着被送进了医院。由于货车超载,他要负事故的全责,医药费也由自己承担。

  做了七八次手术后,陈若的脚还是因为感染,不得不截掉。但“幻肢”一直折磨着他——大脑仍记录着截去的肢体,因此他还能感知到它的信号,经常感觉头痛欲裂,每天要打两三针止痛针才能入睡。

  更让他难受的是,平时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解决,家里人也围着他转。他很想赶紧站起来,找份工作,减轻家里的负担。但几十万的手术费已经压得他们一家喘不过气,动辄几千上万的假肢费用,无疑是难以承受的。

  镇上的残疾人专职委员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,他可以享受装配假肢补贴。他很快报了名,顺利完成适配。

图片镇上的残疾人专职委员给陈若带来了一个好消息,他可以享受装配假肢补贴。陈若很快顺利完成适配。

  “有什么好工作可以介绍吗?”陈若站起来,笑着问在场的人。右腿安上了假肢,他有了踩在地上的实在感,对生活也有了更多方向。

  根据广东省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政策,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,经评估和审核,可以在定点服务机构享受个性化适配、定(改)制、适应性训练、使用指导、效果评估、维护维修等服务,由县(市、区)残联提供相应补贴。

  同时过了辅具的使用期限,可以重新申请相关适配补贴,如假肢类可以3年一换。

图片四月中旬,假肢技师钟正科在指导实习生郑佳彤进行假肢组装工作。

  向着希望蠕动

  腰间戴着护具,双手搭在助行架上,13岁的刘漩尝试着靠上半身的力量牵引站起来,然而他的双腿却像水草一样绵软无力,抖动了一下。他赶紧调整重心,避免前倾,伴着“咚”地一声脆响,全身向后砸在了椅子上。

  他记不清,这是第几次以失败告终的尝试。

  生活的塌陷发生在三年前。

  当时刘漩突发高烧,进了医院。经过反复转院、化验检查、吊针吃药,他的高烧还是不退,最终被送进了ICU病房,上了呼吸机,昏迷了两个多星期。

  迷迷糊糊之中,他听到了妈妈的呼唤,知道妈妈给他送来了汤水,却无法回应。接着,他做了气管手术,转到普通病房。半年多后,他才被确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。

  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的刘漩,一字不差地念出了这个拗口的病名。

  正是这个疾病,让他的神经损伤,脊柱向右侧弯了40°,全身从胸以下的肌肉萎缩无力,手部经过训练恢复了一些力气,但排大小便要靠导尿管和药物。姐姐只得辞掉工作,每天接送他上学,照顾他的日常起居。

  在学校,笔掉了,他也没办法弯腰去捡。一到下课时间,小朋友们一溜烟跑到操场上玩,他一个人在教室里撑着椅子,练习站立。

图片付艳鑫正在为刘漩和其他几名孩童弯曲的腿模具修型,修好后方能按照形状制作矫形器。

  为了帮刘漩康复训练,父母花了2万多元给他定制了一套腰部护具和脚部矫形器。但矫形器无法调节关节,用了不久还坏掉了。见到刘漩的护具时,矫形器装配师吕扬扬摇了摇头,“器具的受力点不对”。

  得到一个合适的辅具,有时要凭运气。

  “这取决于装配师有没有真正为患者考虑。”有着20多年辅具制作、装配经验的付艳鑫说,用同样的设备和材料,不同的人做出来,效果也不一样。甚至同样一个辅具做出来了,不同技师去帮助患者试样,经验的不同也直接影响适配结果。

图片矫形器技师张志远用手工制作出矫形器大小腿连接处的枝条,并来回不断打磨调试。

  在吕扬扬的帮助下,刘漩把脚放在矫形器上,再贴上几圈魔术贴,透明的支撑板稳稳地托住了脚板和小腿。他试着站起来,带动2斤重的“高帮靴”,一点点往前。

  “关节可以旋转,比较灵活,但走几步得歇一下。”刘漩有些兴奋。他经常想着,如果自己的脚恢复了,想去家附近的超市,看看货架上又摆了什么新鲜商品,尽管家距离超市仅有几百米,他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去是什么时候了。他还有一个梦想,当一名医生,以后也能帮别人解除病痛。

图片刘漩穿上新的矫形器,他试着站起来,带动2斤重的“高帮靴”,一点点往前。

  每天,刘漩会花四五个小时练习走路,如今有了更称脚的矫形器,他朝着希望挪动的步子,迈得更大了。

图片穿上新的矫形器后的刘漩,站起来快有姐姐那么高了。

  对身体可以更宽容

  58岁的江霞(化名)一直守着一个秘密。

  她在和平县的一家电子厂工作,同事从来不知道她穿着假肢。她常年穿长裤,假肢外头套上海绵和袜子,行走起来,和旁人没有太多的不同。偶尔有人发现她步态不稳,她便解释说,自己曾动过腿部手术,搪塞过去。

  到了夏天,藏在接受腔里的腿被磨出水泡,而袜子闷出汗,更泡得脚生疼。在厂里,她不敢把假肢拆卸下来,干脆请假,躲在家里。

图片58岁的江霞,她常年穿长裤,假肢外头套上海绵和袜子,同事从来不知道她穿着假肢。

  江霞如此小心,是担心自己肢体残缺,如果被工厂知道了,会被开除。而外界的目光更如千钧般,重重压在她心底。

  “看到人就怕。”20多岁时,她因车祸失去了左腿,整天躲在家里。村里有人会在路过时,站在门口直勾勾盯着她看,异样的目光不停在她身上扫描。被盯得不耐烦了,她会鼓起勇气,瞪对方一眼。

  年轻时,她在田地里利索地干活,身处是水田、池塘和山林,呆在家里之后,眼底的彩色褪成了黑白,只剩屋里的灰暗和门槛上的一点光亮。

  后来,装上了免费的假肢,江霞依旧不敢出门,怕周围不安全,怕摔倒,怕被人笑话。老同学鼓励她,让她帮忙到东莞看管打理出租屋,就这样,她才慢慢走出家门。

  她很珍视自己的假肢,湿了就用吹风筒吹干,再扑上爽身粉。尽管小心维护,但假肢用久了,长出了霉斑,还有折断后一层层缠上的胶带。如今,换上了新的假肢,江霞的心情舒畅了不少。

  在她的认知里,假肢是让她守住尊严的一道防线。放下裤管,她又可以自如地身处喧嚣,挣得一份生活。

图片华南辅具中心内,假肢技师钟正科在进行大腿假肢接受腔抽真空成型工作,利用红外水平仪测量假肢模具厂的具体位置。

  “很多人穿上假肢,会觉得这是假的,走路没那么好看,也担心被人看出来,有20%的人会因此选择减少交际。”付艳鑫为数千个残障人士做过假肢,她很能理解江霞们的心理障碍。

  但跟人体的骨骼、关节打交道多了,她认为,每个人走路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习惯。

  有人会晃动、甩肩,有人步型是外八字,有人是扁平足,还有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,只是可能倾斜角度较小,从外观上看不明显。但人们往往还是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缺陷上。

  “人们总是幻想一种完美的状态。”她说,或许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身体更宽容些。

来源:南方+